以美国电影《大象》为例谈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摘要]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一些文艺现象,它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极端的反传统倾向,它不仅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甚至还反艺术本身,极尽破坏人们公认的思维方式、经验方式和审美惯性之能事,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美国电影《大象》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电影。
[关键词] 《大象》 后现代主义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一些文艺现象,它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极端的反传统倾向,它不仅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甚至还反艺术论文联盟Www.LWlm.com本身,极尽破坏人们公认的思维方式、经验方式和审美惯性之能事,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戏剧中的“荒诞派”、小说中的“垮掉派”、文论中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美术中的“行为艺术”、“观念艺术”、音乐中的“无调性音乐”、“偶然音乐”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表现。
“后现代主义”一词正式启用大约是在60年代中期,它出现在一个很特定的领域。那就是建筑。建筑师是第一批有系统地使用“后现代主义”一词的人。他们的意思是建筑里的现代主义已经过时了,已经死亡了。现在已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就是最典型的实例。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变化在文学和美学观念中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后果。毕加索(PicasSO)的《格尔尼卡》(Guemica)就是例子。
后现代艺术的美学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平面感:削平深度模式
2、断裂感:非历史化
3、零散化:主体的萎缩与消失
4、复制性:距离感的消失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杜克大学教授杰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传统哲学或传统文化有四种“深度模式”:
其一是黑格尔或马克思的辩证法,(现象/本质的深度模式):
其二是弗洛伊德“明显”/“隐含”(所想和实际发生之间)
其三是存在主义所区分的“确实性”/“非确实性”,即认为可以在非确实性的表面之下找到确实性。
其四是在符号的“能指厮指”之间。
这几种深度模式成为后现代主义解构策略的矛头所指。
在艺术的话语方式及艺术生产层面,后现代主义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打破
②制作、复制、写作
非人、反人、客观化、自我的萎缩
④平面、无深度
⑤大众化、平民化
⑥反对象征与隐喻、纪实性
⑦文化工业生产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从几个方面描述过电影:“一项企业。也是一门艺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电影作为艺术,自然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下面就美国电影《大象》这个后现代主义的典型文本,试着分析后现代主义电影彰显出来的典型性特征。
一、不确指的电影片名
就大多数的电影而言,一部电影的片名是一部电影主题的总结性归纳,对整部电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使观众对电影基本内容进行概括性的了解。对影片起到宣传推广的重要作用,而《大象》却不是如此,整部电影和大象没有任何关系,从电影标题上你看不出电影所要反映的内容,从标题开始,导演就要向我们展示这部电影的后现代性了!
关于片名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比较权威的一种说法是说《大象》取自1989年BBC制作的关于北爱尔兰政治暴力的同名电影,该片的寓意为,北爱尔兰对英国而言,就如同一头卧室里的大象,威胁在我们身边潜伏,我们却丝毫不知。导演认为,这个寓意同样适合他的电影。
当然。还有人是这样认为的,就是整个杀人事件没有人能整体了解情况,每个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暴力面前都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只接触到了整个事件的一个侧面。
不论是怎样解读,从标题开始已经表现出整部电影的后现代性的开幕!
二、长镜头的大量运用
影片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
从一开始到结尾,三次长长的空镜头对准风云变幻的天空,如果说一开始的那个镜头是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话,那结尾的就是给人一个长长的思索空间,对整个事件的反思深省,让观众进入了一个回味无穷的意境当中。
长长的镜头紧紧、静静地跟随在电影人物的身后。没有像—般电影中全知全能的电影叙事。只是完整地把整个事件讲述给大家,没有象征与隐喻,只有纪实:一部摄像机,没有更多的拍摄技巧:大众化、平民化的视角,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打破……
长镜头跟着一个个人物,把他或她的在事件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的所作所为交代的一清二楚,如果不是采取这种形式的电影语言,我都想象不到怎么能够把如此多的线索、人物交代清楚。另外镜头是沉默的跟踪者、冷静的观察者,没有夸张的镜头处理和剪辑,反而把事件的发生突然性突显出来:又由于影片对普通中学生的一个上午生活忠实记录的,使事件发生的悲剧性更具有了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影片描述的时间只是上午10点到12点这短短的两个小时,却在长镜头的跟随下把关于美国中学生诸如家庭、恋爱、电子游戏、自闭症、枪支泛滥……深刻地揭示了出来。也使观众看到这个事件并不是孤立